教育经历:
1998-2003 吉林大学 物理系 博士,导师:苏君辰
1994-1997 兰州大学 物理系 硕士,导师:段一士
1990-1994 兰州大学 数学系 本科,班主任:李志斌
工作经历:
1997-现在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
2008-2009 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 访问学者
2015-2016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我们常感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如此说话时我们脑海中流过很多旧时画面。人类的大脑根据所有的过往记忆做出我们目前的决策。类大脑工作的这种过程描述超出了我们在物理课程中学习的所有动力学的描述方式:传统的物理学方程告诉我们根据上一刻的质点运动状态可以决定下一刻的运动状态。基于质点的这种决定论的描述方式横跨了牛顿力学、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以直接从力学体系出发我们无法描述这种基于过往所有记忆的运动状态,在随机过程中我们专门赋予这种特征的运动状态为非马尔可夫过程。换一个名词,我们称之为运动的时间非定域性。与之相对应的是空间非定域性。类比于时间非定域,空间非定域性简单说就是质点下一刻的状态不是由上一刻的一个质点决定的,而是很多个;直接的例子就是波,指的就是惠更斯原理。在推广的意义下空间非定域指的是有形状物体的运动,物体每点下一刻的状态总是与上一刻其自身的所有质点相关联。在经典保守力环境下,有形物体的运动总是可以约化为其重心的质点运动。但在以张量相互作用为特征的力环境下,这种近似就不复有效了,比如连续介质力学中等等。广义相对论和核物理中的相互作用形式都是张量为主的,因此是形状敏感的。
点,或质点,在物理学中一直占据着先入为主的崇高地位。其源于经典力学中质点模型对物体的准确地描述和应用微积分时的方便,数学分析就是以某个数为实轴上的一个点分析之而闻名。宏观物体虽然不存在点但我们可以近似其为点,但是这种近似推进到量子物理的时候受到了限制,因为不确定关系阻止我们测量一个微观粒子(or charges)到点的精度,若把一个粒子约束成一个数学点,物理上需要无穷大能量。简单的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到,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物理上不存在点,点是数学的概念。非定域性根植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张量作用的普遍性使得,非定域性必然会对原有的点—点的相互作用描述方式有一个修正,这就是非定域相互作用。我们的研究方向就是寻找非定域相互作用的一般性描述方式,以及非定域相互作用的应用。这种描述自洽于标准模型但超出标准模型,并可能为非微扰问题给出一个解析方案。
鉴于上述一开始的例子,显然非定域模型的一般描述也可平移到非平衡统计物理中。
学术成果:
[1] General Nonlocality in Quantum Fields, J. Math. Phys. 49, 033513 (2008).
[2] Lei Han, Hai-Jun Wang Structure Group and Fermion-Mass-Term in General Nonlocality, Int. J. Theor. Phys. 55,577 (2016)
[3] Hai-Jun Wang Understand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in General Nonlocality, J. Math. Phys. 52, 033510 (2011).
[4] Hai-Jun Wang General Nonlocality in Quantum Fields, J. Math. Phys. 49, 033513 (2008). Comments(2010) Erratum(2015)
[5] Hai-Jun Wang, W. T. Geng Quark Confinement and the Fractional Quantum Hall Effect, Chinese Physics C 32 (2008) 705.
[6] Hai-Jun Wang, W. T. Geng Understanding entangled spins in QED, J. Phys. A, 40 (2007) 11617.
[7] Jun-Chen Su, Hai-Jun Wang Renormalization of the Sigma -Omega model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U(1) gauge symmetry, Phys. Rev. C, 70 (2004) 044003.
[8] Hai-Jun Wang, Hui Yang, Jun-Chen Su KN and KbarN scattering in the quark potential model, Phys. Rev. C, 68 (2003) 055204.
讲授课程:
量子场论(每年春季学期)、统计物理(秋季学期,3年1次)